张朝晖——脚踏实地做学问,实践创新塑人才


张朝晖,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工业波谱成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长,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

1、深耕科研

主要从事自动化测量装备及电磁波谱新型检测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开发出电解槽两水平测量仪、油田动态井深测量仪、抽油机综合质检仪、油田分布式能源计量系统、催化裂化工艺仿真系统、天然气售气机、冰雪运动智能头盔等自动测试计量装备十余项。其中,电解槽两水平测量仪进入中试阶段;冰雪运动智能头盔在2018年、2019年国际冬季运动博览会展出,受到客户好评;油田分布式能源计量系统覆盖了400多个站点,已经连续运行五年以上;催化裂化工艺仿真系统推广四套。



主要学术成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和大量企业攻关项目。出版专著4部,获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由SCI、EI检索的论文40余篇,2014、2015、2016连续三年被国际著名学术出版机构Elsevier评为“中国高被引学者”。

2、专注教育教学

投身科研的同时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也注入了大量精力,张朝晖认为,大学的科研应该反哺教学,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因为技术总是在不断地突破创新,真正能够在工业界长期发挥作用的科研成果毕竟是少数,培养出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方能在日新月异的技术竞争中引领潮头。

测控专业属于交叉型学科,光机电信息交互融合,学习难度比较大。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张朝晖始终秉持着“崇尚实践、事必躬亲”的教学理念,在他看来,所有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实际,学生只有深入实践,才能从根本上领悟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明白学习的真谛。他常说,老师的作用仅限于为学生指出愿景目标、提供仪器设备,真正的钻研之路还得靠学生自己去走。


648d369b0b1e7f75f36a46c70c58647b.png


主持多个长输管道的安全监控项目,带领学生在戈壁滩上,大山里或草地上顶骄阳、迎风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环境困难,攻克了一个个棘手的技术难题,出色地完成了一项项工作,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工程技术素质。

身教重于言传,张朝晖潜移默化的价值熏陶,使得崇尚实践、事必躬亲的学术理念早已深深地融入学生们的心中。

“当我退休后,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我自己的还在社会上起作用的科研成果恐怕早已没有了,而能引以自豪的还是我的学生们,是他们在推动着技术的永恒进步”。

3、深化学科建设

自动化学院,仪器系是一个小系,回忆起初到仪器系的景况,张朝晖感慨颇深。当时由于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退休,造成了师资队伍的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让学生们对测控专业的研究和就业方向感到迷茫,专业吸引力大为降低,那时他便意识到加强学科建设迫在眉睫。

积极推进学科教学研究。张朝晖所主编的教材《检测技术及应用》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并被多所学校相关专业采用,现已出版第三版。教材中阐述的检测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获得任课教师和学生普遍认可。同时承担北京市教改项目,将自身的专业知识用于教学质量保障研究,通过信息检测技术对课堂音、视频进行自动分析,得出客观的评价指标,为反馈改进教学过程提供支持。

积极培养学科年轻教师。作为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专业负责人,以“传帮带”方式锻炼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能力,作为第二导师与他们合作指导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共同撰写教学大纲,讨论教学内容,助力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双翼提升。

近年来,作为仪器学科的负责人,张朝晖与系所老师们不懈探索,紧紧抓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机遇期,仪器学科学术方向更加明晰、特色更加鲜明,2017年建成了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点学科正在锚准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在有序竞争中协调发展。



获奖情况:

宝钢优秀教师;教育部、北京市、中石化奖励五项;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冶金高校学科建设先进工作者;本科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本科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北京科技大学"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称号。


书香满井忆壬辰  细雨向阳草木新

最是朝来寻觅处  终育桃李晖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