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新发展格局下唯创新者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首位来强调,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从迈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十四五”时期到更长远阶段的谋篇布局,创新都是贯穿始终的鲜明主线。中小企业历来是最具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的企业群体,也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深刻领会新发展格局内涵,充分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焕发出更加蓬勃生机的关键前提和基础。

今年以来,我密集调研了80余家企业,看到了中小企业在加快复工复产之余,顺势而为、借势而上,抢抓智能制造、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市场潜力,令我感慨万千,这真正是一派“全力以赴、奋勇争先”的景象。尽管表现亮眼,但也要看到我国中小企业总体上国际知名度不高,盈利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我们亦应清醒认识到,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是我们爬坡过坎必须要做到的,一定要想方设法深入企业,了解并解决其创新面临的最迫切、最紧要的问题。

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缺乏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目前多数中小企业自身营业收入、自身资本金较低,以及核心技术缺乏,导致对人才、资本市场等吸引力下降,创新产出水平低,创新能力弱,往往无法承担起国家重大项目以及获得政府项目与资金支持。从调查情况来看,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投入不够、方向目标不准,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创新环境来看,支持力度仍有待提升。近年来尤其是今年,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小企业对创新环境感受度和满意度提高。但是总体来看,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仍相对不足,对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和项目以及所需人才支持力度需要加强。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的感受度不高,不少政策缺少能切实落地的操作细则,或者申请或办理流程仍然烦琐;科技创新链条不完整,科技创新生态尚不成熟,缺乏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应用到市场培育等的完整产业链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需要引起关注,知识产权侵权现象较为普遍等。

当前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出台政策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在全球竞争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增加紧迫感,既要激发中小企业内在动力,坚持创新为引领增强活力,又要把鼓励、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创新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为企业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此,建议:

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创新环境。

一是加强政策的系统集成。由于对中小企业创新的现有支持和优惠政策数量较多,且分散在不同部门,建议进行全面梳理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真正让政策可执行、可操作。基于正在推进的“一网通办”建设,再造业务流程,既汇总涉及企业产品开发、专利成果转化等创新专项支持和优惠政策,一目了然,又做到明晰标准简化流程,一次申报,一步到位,打造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加安全可靠的政务服务体系。

二是重点解决中小企业创新的资金需求和贷款融资问题。可培育和发展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信情况和成长性进行独立评估,构建和完善企业征信系统,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白名单制度。同时,通过贷款创新产品奖励、不良贷款风险补偿和贷款规模奖励等举措,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利用信用担保、债权抵押、股权质押、信用风险缓释等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服务小企业。可考虑由政府牵头统筹建立科技创新的政策性保险,减少企业创新风险。

三是加强政府的正面引导作用。一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购买,发布针对中小企业产品购买清单,提高政府对中小企业孵化项目支持力度以及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项目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人才服务力度,在招聘、社会保障、居住等方面对中小企业政策倾斜,增强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弥补其人才不强的短板。如可适当放宽企业家、中小企业高管落户政策,降低落户门槛,吸引并留住人才;对作出较高贡献的企业家、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提供落户绿色通道。

四是探索制定分类扶持政策。及时了解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困难与需要,以便重新审视相关政策,探索更加灵活的支持方式,补充与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并兼顾政策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将原有现金补贴改作购买公共事务第三方代办服务,变补贴为降低事务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链条。开放才能进步,合作才能共赢。要注重各类企业的作用,大企业要发挥资金、信息和生产设备的优势,中小企业要发挥对新技术敏感的优势,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和经验分享,实现协同创新。要注重各类主体联合开发,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的溢出效应,促进中小企业技术革新,推动两者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形成双向互动的新气象,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实现创新要素在各主体之间开放、持续、高效流动。要注重鼓励发展一批中介组织和新型研发机构,在高校和企业之间、科研成果和市场产品之间搭建桥梁,在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原始开发基础上,进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二次研发,帮助企业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地从试验性应用快速过渡到规模化生产,有效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并提供专业服务,包括新技术应用的信息、咨询、设备和培训等各类配套服务,真正发挥并放大自身优势,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让违法的企业、个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创新提供根本保障。逐步健全知识产权保险制度,代理应诉维权官司,降低中小企业维权成本。另一方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定期举办知识产权宣讲会,通过网站、移动推送、邮件、宣传册等形式,使中小企业意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增强维权意识,将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权来对待,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

持续弘扬企业家精神。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必不可少的阳光雨露,而增强内生动力则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只有解决创新能力不足这个关键问题,中小企业才能破茧成蝶、赢得未来。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国际视野,成为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核心要素。当下,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聚焦新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应用场景等,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理念,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在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脱颖而出。

(作者:周汉民,系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会主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